重点专题

展现徽县历史,再铸辉煌未来

【来源: | 发布日期:2014-11-06 】 【选择字号:

作者  田炜

徽县地处秦岭山脉的西延部分,境内南北两端峰恋叠嶂,峡谷幽深,沟壑纵横,植被葱茏,系高山峡谷区。位于甘肃省东南部,属秦巴山地中的徽成盆地。东邻陕西,西连成县,北接天水,南通巴蜀,既有北国之雄,又有南国之秀,犹如一颗美丽的明珠,镶嵌在陕、甘、川交界地带,素有陇上小江南之称。全县总面积2722.9平方公里,耕地面积43.48万亩,有15个乡(镇),213个行政村,944个合作社。有汉、回、满、藏、苗、壮、锡铂、土家、畲、蒙古10个民族。

徽县历史悠久,自古为西北名邑。徽县境内除设置过河池县、乐平亭、广化县、广化郡、南凤州、徽州、徽县等行政建制外,还设置过泥阳县、栗亭县、永宁县、柏树县、思安县。柳林镇柳林村发现的新石器早期古人类遗址证明,远在八千年以前勤劳智慧的先民就在这快沃土上劳动、生息、繁衍,并形成定居村落。西汉武帝元鼎6年(前111)始置河池县,隶属武都郡,汉代,徽县人民就创造了灿烂的封建社会文化。三国之后归属变化频繁,隋唐时仍为河池县,隶凤州河池郡。宋开宝3年(970)河池移址今址,隶凤州。在原河池县旧址银杏村设河池驿。南宋时期,宋金交战,川陕宣抚使司(指挥部)设于河池县置南凤州。至元元年(1264)改南凤州为徽州,属巩昌路。明初仍为徽州,属巩昌府。洪武10年(1377)年,降州为县,后复升为州。明代徽县人文荟萃,英才辈出,经济繁荣,进入了封建社会的第二个辉煌时期。清初,沿袭旧制。雍正7年(1729),徽县属甘肃省渭川道,民国23年(1934)隶甘肃省第四行政督察专员公署(天水)管辖。1949124徽县解放,隶属天水地区。19584月两当县并入徽县,同年7月成县与徽县合并为徽成县。196112月三县分设,恢复原制。1985年月区划调整中徽县由天水地区划归陇南地区管辖。

徽县古为河池县,据《元都郡县图志》载,唐开元(712-740)年间,河池设5乡,共965户。北宋开宝三年(970)河池治县移入固镇。《元丰九域志》载,宋元丰(1078-1085)年间,河池设2乡和河池、高桥、固镇三镇。元初于河池置南凤州(后改为徽州),并将原属永宁乡升为县,与两当县同属南凤州。明初辖区建制改里,徽州仍领两当县,原河池地设6里。成化(1465-1487)年间,大批移民流入徽,里增至19里,后将一里割附西和,县辖18里。清初徽县亦置州,县境区划设置沿袭明制。雍正7年(1729)降州为县后,区划变动较大,具体按军、民户籍设置行政区划。民籍编为18里,即栗亭里、永宁里、坊下里、中川里、思义里、丰闰里、旧城里、长峪里、地坝里、大门里、铁山里、兴仁里、敦孝里、崇信里、东峪里、西市里、梁村里、泥阳里。民国初年,徽县区划设647村,县内较大集镇为永宁镇、大河店、伏家镇、江洛镇、新店镇、麻沿镇、大门镇、银杏镇、峡门镇、泥阳镇。民国22年(1933)徽县区划设108乡,即一民镇、永宁镇、伏家镇、江洛镇、泥阳镇、峡门镇、榆树镇、麻沿镇、大门镇、汪川镇等10镇;泰山乡、嘉陵乡、大河乡、石柱乡、栗亭乡、协和乡、大成乡、龙池乡等8乡。民国24年(1935)推行保甲制度,徽县设636179甲。其中1826甲,其中2432甲,其中3451甲,其中4721甲,其中5728甲,其中6621甲。民国33年(1944)徽县为17乡镇1742784甲,23538户,112149人,其中男58772人。徽县解放后,全县设741乡。1955年区划调整为751乡,1956年区划又调整为1639乡。徽、成、两当三县合并前,徽县区划调整为1533乡。19584月,两当县并入徽县,19587月徽县与成县合并为徽成县,共设354乡。19589月下旬改乡镇为人民公社,全县共设21个人民公社。19621月三县分设后,徽县行政区划为6个区公委23个人民公社。198312月人民公社改为乡镇,设117乡。

徽县自古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是陇南文化较为发达的县之一,历代文人墨客、忠臣良将在这块土地上留下了不朽的篇章。汉唐以来,名人吟咏境内山水胜迹的诗词文斌达200余篇。诗仙李白曾赞叹蜀道名山青泥岭,惊叹栈道之险,青泥之雄,写下了名篇《蜀道难》;诗圣杜甫为避“安史之乱”携家别秦来陇,经徽县南奔入蜀时,在徽县境内留下了《木皮岭》、《白沙渡》、《水会渡》等纪行诗,当他翻越木皮岭时竟忘情地吟出了“始知五岳外,别有他山尊”的哲理名言。柳宗元、陆游、韦应物、武元衡、赵忭等文人雅士亦分别留下了鸿词佳句。南宋名将吴、吴凭仙人关及铁山栈道抗金数十年,在境内仙人关以三万人一举击败金兵十万之众,创造了中国古代战争史上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 明代徽籍进士高斗南、郭从道、郭庄等异地为官,清正廉洁,惠政多方,严惩邪恶,无么为民,慈蔼流布他乡,倍受百姓爱戴,人们或编歌谣、或刻石碑称颂之。清代邑进士张授,诗文过人,学识渊博,曾为侍读翰林,先后侍奉乾隆、嘉庆两代皇帝,后出任广西学政,名节振奋,被朝中奉为楷模。

19369月,中国工农红军二方面军长征到达徽县,在境内活动20余天,广泛宣传革命道理,发动组织群众,建立地方苏维埃政权和游击队,开展轰轰烈烈的打土豪、斗恶霸、筹资济民、扩红建政活动,从而唤醒了广大民众,播下了革命火种,700多名徽县儿女参加了红军。红军北上后,广大苏维埃干部、游击队员、失散红军和进步知识分子,冲破白色恐怖,继续进行革命斗争。193812月中共地下党第一个党小组建立,随着组织的逐步发展,成立了中国共产党徽县委员会,领导着两当、成县、康县、武都与陕西略阳等县的地下党组织。在11年英勇顽强的斗争中,先后有数十名同志被捕,18个同志光荣牺牲。1949124徽县解放,人民成为这块土地上的主人。

今日勤劳的徽县人民,满怀豪情、艰苦奋斗、与时俱进;在党的十八大精神的指引下,以昂扬的斗志,奋发向上的精神,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铸就新的辉煌。 

(作者/田炜,系甘肃省徽县委组织部副部长、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