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哈达铺
党中央决策哈达铺
1935年 9月12日在俄界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大家一致同意中央已经采取的措施和毛泽东提出的战略方针,即经过甘东北和陕北,到接近苏联的地区创建根据地,以便打通国际路线,获得苏联援助。会后,党中央率领陕甘支队离开俄界,继续向东北方向前进。
红一军团二师四团乘胜猛追。当日傍晚,红一军直属侦察连攻占岷县哈达铺(今属宕昌县)。17日,林彪、聂荣臻率红二师主力抵达哈达铺。
18日拂晓,党中央率领红一方面军一、三军团和军委直属队主力亦通过腊子口,顺朱立沟过达拉山(又称岷山),到达漩窝。20日,毛泽东、张闻天、周恩来等中央领导同志从漩窝出发,到达哈达铺。
在哈达铺,党中央进行了以下重要活动:
1、确定了前往陕甘革命根据地的战略方针
2、整编红军,正式成立陕甘支队
20日,中共中央在哈达铺召开政治局常委会议,讨论组织部工作和干部问题。会议正式确定执行俄界会议决定,对部队进行整编,将一、三军团和军委直属队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支队(简称陕甘支队)。下辖三个纵队。彭德怀任司令员,毛泽东任政治委员,林彪任副司令员,叶剑英任参谋长。陕甘支队的成立,加强了党对红军的直接领导,增强了部队的战斗力,对实现党中央北上抗日的方针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3、休整部队,补充给养
为了尽快恢复指战员们的身体,党中央决定在哈达铺进行休整。总政治部还特别提出了“大家要吃得好”的口号。各伙食单位杀猪宰羊,买鸡买蛋,大办伙食,并把驻地周围的群众请来一起会餐。经过休整补给,红军的体力得到恢复,个个精神振奋,斗志昂扬,大大提高了红军的战斗力。后来,杨成武将军在回忆这一段历史时满怀深情地说:“哈达铺休整是红军长征路上名副其实的加油站”。
红军在哈达铺休整3天后,于23日,按照党中央佯攻天水、北渡渭河的作战计划,先头部队向东经理川、八力到闾井,然后从闾井迅速北进,一昼夜经漳县新寺到达武山鸳鸯镇。26日红军全部离开哈达铺,在境内活动了7天时间。
红军奇袭哈达铺
左权参谋长指示曹德连、连长梁兴初立即出发进到哈达铺,侦察敌情,筹集粮食和物质。毛主席指示他们“给我找点精神粮食来!国民党的报纸、杂志,只要近期和比较近期的,各种都给搞几份来。”
曹德连、梁兴初接受任务回到连队,立即召开了支部联席会,传达了任务,连长梁兴初同志负责筹集粮食等物资,副连长刘云标负责侦察和警戒,曹德连负责收集国民党的各种报纸、杂志和宣传红军政策。
鹿原里距哈达铺有三十几里的路程。下午四时许,侦察连化装成国民党中央军,悄悄向哈达铺出发,约在掌灯后一小时到达哈达铺。因为侦察连指战员都穿着国民党中央军的服装,梁兴初带着中校军阶,曹德连带着少校军阶,大摇大摆地进入了哈达铺。哈达铺的敌人确实把他们当成了国民党中央军,哈达铺的镇长、国民党党部书记和保安队长等都出来迎接。国民党驻岷县鲁大昌师的一个少校副官,刚从甘肃省城兰州回来,带着几个驮子,有书籍,报纸、衣物等好多东西,他也跑来迎接。梁兴初命令镇长等人赶快派人去催粮草等物资,说明天有一个军到此有急用。刘云标布置好警戒后就开始询问鲁部副官有关军事情况。就这样,敌人糊里糊涂作了俘虏,红军不费一枪一弹占领了哈达铺。
曹德连带一部分人到了邮局。邮局是一个大院,旁边有个旅馆,鲁大昌部少校副官带的几匹骆驼驮子和马匹都在那里,他们从驮子里找到了一批近期报纸,其中有一条登载了徐海东率领红军和陕北红军会合的新消息,报上还有陕北革命根据地略图(他们叫匪区略图)。大家一看到陕甘宁有那么大的地方,十分高兴,就在这条消息上画了红杠杠。
为了能让毛主席早点看到这一好消息,供军团首长及时了解敌情,曹德连、梁兴初他们商量决定,将收集到的报纸和俘虏的鲁部少校副官,赶拂晓时送到军团部和毛主席那里。
毛主席看了徐、刘两部会合的消息,和军团首长议论开了,并笑容满面地连声说:好了! 好了! 我们快到苏区了。
哈达铺红军长征纪念馆
1935年9月及1936年8月至10月,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及二、四方面军长征中,突破国民党反动派的围追堵截,相继到达哈达铺。党中央在这里制定了挥师陕北、建立革命根据地的伟大战略决策。哈达铺是红军长征北上的里程碑,万里长征即将胜利完成的转折点,它以其特殊的地位,名载中国革命的光辉史册。
哈达铺红军长征纪念馆,位于红军长征的落脚点放在陕北的重大决策。哈达铺是决定红军长征命运的决策地。
哈达铺红军长征纪念馆筹建于1978年,1981年10月被甘肃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4年,对几处主要旧址按原貌先后进行了恢复和维修。1985年10月正式建馆。2001年6月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6月被中共中央宣传部命名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2001年6月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5年9月,国家建设部、国家文物局又共同授予哈达铺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称号。
哈达铺是红军在甘肃省长征途中革命文物陈列最多,原貌保存最完整的一处故址。纪念馆占地面积共55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2400平方米。红军长征旧址由7处革命遗址构成:(1)毛泽东、张闻天住过的“义和昌”药铺;(2)红一方面军司令部及周恩来住过的小院“同善社”;(3)二方面军团以上干部会议会址“关帝庙”;(4)红二方面军总指挥部及贺龙、任弼时住过的“张家大院”;(5)原哈达铺“邮政代办所”;(6)哈达铺苏维埃政府;(7)苏维埃哈达铺游击队司令部。“义和昌”药铺地处上街,由三间北房和十一间南面临街铺面组成,北房为原建筑,中间正厅是当时中共中央办公室,左间是毛泽东住室,右间是张闻天住室。“邮政代办所”在西距“义和昌”药铺约10米的斜对面,有两间临街铺面。“同善社”在“义和昌”药铺东南200多米处的下街,是一座紧凑的小四合院,北房是三间土木结构的二层楼房,楼下是红一方面军司令部和周恩来住室,东西厢房红军警卫和通信兵居住。“关帝庙”在离“同善社”东面约200多米之外的下街,旧建筑毁于“文革”,现大殿、左右偏殿及过厅均为1989年按原貌恢复重建。“关帝庙”东南约100米即“张家大院”,东、西、南三面房屋均是原有建筑,北房是按原貌恢复的三间二层木结构楼房,楼上是贺龙住室,楼下是任弼时、刘伯承、萧克、关向应住室;东厢房是李达住室。哈达铺革命遗址是继井冈山、陕北延安之后,遗址最大、最全面、保存原貌最完整的革命纪念地。在国务院公布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时称“哈达铺是决定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命运的重要决策地”。
哈达铺纪念馆己成为全国人民群众和青少年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成为革命传统教育、全民国防教育的课堂,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窗口。
(转载自陇南党建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