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点专题

加快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努力构建公益服务新体系

【来源: | 发布日期:2014-11-25 】 【选择字号:

事业单位是经济社会发展中提供公益服务的主要载体,是公共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指导意见》指出:到2020年,建立起功能明确、治理完善、运行高效、监管有力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形成基本服务优先、供给水平适度、布局结构合理、服务公平公正的中国特色公益服务体系。

 一、提高认识,明确事业单位改革在构建公益服务体系中的重要性

 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一个重要实现形式。事业单位主要集中在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行业,这些行业却又是与民生关系最为密切的领域,事业单位的发展滞后必将会影响民生改善,久而久之,会激化矛盾,影响社会和谐发展。只有加快推进事业单位改革,促进公益事业发展壮大,才能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等方面得到保障和改善。

 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是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有效实现途径。从事业单位提供公益服务产品的这一基础功能来看,公益事业应该属于第三产业范畴,公益事业的发展壮大,势必刺激消费的扩大和资源的投入,从而拉动消费,促进经济增长,推动社会发展。

 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是转变政府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的重要举措。通过改革,厘清政府与事业单位的关系,把政府不该管的、管不好的事务交给事业单位,进一步强化政府公共服务职能,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公益事业发展中去,更加有效地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通过加强对公益事业的政策引导,总体规划和有效监管,才能实现服务型政府的职能转变。

 二、放眼全局,把握事业单位改革在形成公益服务体系中的目的性

 此次事业单位改革,出发点不是为了减人、减机构、减轻财政负担,也不是“甩包袱”,而是着力强化公共服务职能,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对总体目标的把握,一是要创新事业单位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破除制约公益事业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二是要构建公益事业服务体系,形成基本服务优先、供给水平适度、布局结构合理、服务公平公正的格局。基本服务优先,就是强化政府提供基本公益服务的责任,优先发展直接关系广大人民群众基本需求和国家安全、社会稳定的公益服务。供给水平适度,就是公益事业的发展要与综合国力、经济发展水平、政府财政能力相适应,处理好尽力而为和量力而行的关系,逐步扩大公益服务供给总量,增加公益服务品种,满足不同社会群体不同程度的公益服务需求。布局结构合理,就是要打破条块分割和行政区划界限,科学设置事业单位,优化服务资源配置,推进资源共享。服务公平公正,就是要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逐步实现人民群众不受身份、收入和地区的限制,都能公平地享受公益服务,逐步缩小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公益服务水平的差距。

 三、探索创新,强化事业单位改革在实现公益服务体系中的实践性

 一要创新事业单位体制机制,理顺政府与事业单位的关系,推进管办分离、政事分开、事企分开的工作局面。要切实减少行政主管部门对事业单位的微观管理和直接管理,强化其制定政策法规、行业规划、标准规范和监督指导等职责,实现主管部门与其所办的事业单位特别是生产经营类事业单位的脱钩,进一步落实事业单位法人自主权。探索管办分离的有效实现形式,在先行试点的基础上探索建立理事会、管委会等多种形式的治理结构,完善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制度,逐步取消学校、科研院所、医院等单位行政级别。

 二要充分调动广大工作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真正激发事业单位的生机和活力。事业单位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知识密集型,事业单位集中了绝大多数科教文卫等方面的专业人才,如果不能有效地调动高度专业化人才的积极性,事业单位改革就很难取得成功,因此,要从强化专业性的要求出发,按不同专业的属性进行管理,改善公益服务质量,真正从加强专业人才管理的角度制定人事管理、收入分配、社会保险等方而的改革制度。

 三要加强机构编制管理。此次事业单位改革,按事业单位承担的职能任务划分为行政类、公益类和生产经营类。改革就是要“甩掉两头,留下中坚”。“留下中坚”并不是原封不动的留下,而是要对保留下来从事公益服务的事业单位,在职责任务、编制员额、经费形式等方面加强规范管理。一是加强机构编制的结构化管理。近几年来,事业单位要求增加编制的呼声越来越高,除了社会发展确需增编的因素外,还有一个重要因素,就是人员结构的不合理导致工作力量的薄弱。如事业单位因人设岗,“人浮于事”的问题比较明显。因此,制定统一规范的结构化管理标准,是实现机构编制有效管理的一个重要手段。二是调整布局结构,继续整合资源。在确保公共服务的同时,结合各专业门类的特点,打破部门和条块界限,将设置重复、职能相近、服务对象单一的事业单位继续进行整合。三是完善机构编制评估、动态调整、总量控制等监管体系。开展经常性评估,研究事业编制总量与经济社会发展各项指标的关系,对职能弱化或长期空编较多的单位,及时收回或核减编制,做好编制动态调整。对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所需的,在确保总量前提下,积极盘活存量,保障所需。

 四要大力发展社会中介机构。社会中介机构是在政府、社会与个人之间起媒介作用的社会组织,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的一支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是市场机制的重要载体,是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现有的社会中介机构很大一部分是社会转型过程中政府职能转变、权力下移的产物,成分复杂,发展缓慢、个别对行政机关有着很强程度的依附性,成为行政机关的附属物,既影响公共权力的规范运行,又阻碍市场机制的有效运转。社会中介机构的发展,既要推进政府与现有社会中介机构的彻底脱钩,还要加快社会中介组织的培育,更要建立健全中介机构信用体系、评估指标体系和长效监管机构,实现自律性运行机制。同时,要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使社会中介机构的运作有章可循,使之能够承担目前许多由事业单位履行的职能。要规范社会中介机构和资格认定,严把市场准入关,从而为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创造有利条件。

 五要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当前,国家公益服务提供财政投入虽然有了大幅提高,但由于社会事业的举办主体仍然以政府为主,社会力量没有充分进人社会事业发展领域,公共服务供需矛盾依然突出。除了政府加大投入外,还要拓展公共服务供给方式,推动公益服务由政府包办转向政府、市场、社会共同供给,改变政府一元主体举办公益事业的局面,逐步实现政府“花钱买服务”和“养事不养人”的格局。积极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以多种形式参与公益事业,政府在完善相关政策、放宽准人领域和推进公平准入上下功夫,积极引导和支撑各类社会组织参与公益服务的提供,形成事业单位和社会组织良好互动,共同促进公益事业发展。推动多元化办医和办教育,逐步形成提供主体多元化和提供方式多样化的公益服务新格局。

 (作者/寇明春,系定西市委常委、市委组织部部长、市编委副主任。本文转载自《甘肃机构与编制》2014年第5期)